财经快讯 资讯 直播 | 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

直播 | 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

2019年12月3日,由深圳市人才工作局、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前海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承办的“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将在前海深港基金小镇 46 栋路演中心举行。

本届年会主题为“先行先试人才制度创新·建设近悦远来闻名之城”,会议将邀请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学术界、专业界、企业界有关人士围绕“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前海如何发挥人才特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对深圳下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相关话题进行精彩的思维碰撞。会上还将进行《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政策发布仪式及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仪式。

届时,搜狐焦点深圳将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活动主题:先行先试人才制度创新·建设近悦远来闻名之城

活动时间:2019年12月3日(周二)

活动地点:上午活动地点为“前海深港基金小镇46栋路演中心”,下午专家闭门研讨会地点为“前海展示厅二楼会议室”

活动流程

9:00—9:10  领导致辞

9:10—9:30  仪式典礼

1.《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仪式

2.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挂牌仪式

9:30—10:45  沙发论坛(上半场)

论坛参与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党校分院)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国家移民管理局党校副校长刘世斌,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原主任、宁波大学人才强国战略研究院院长薄贵利,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

10:45—11:00 茶歇

11:00—12:15 沙发论坛(下半场)

论坛参与嘉宾: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中央统战部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赵健,中国政法大学移民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金哲,领英(政府与企业业务总经理)林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太项目高级顾问Tim Summers,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David Zweig。

12:15-13:00  致敬人才·午餐答谢会

13:00-14:00  参观前海

参观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前海石、前海展示厅

14:00-17:30  专家闭门研讨会

18:30-20:00  晚餐

——直播——

9:00 主持人开场并介绍现场嘉宾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在“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举办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首先,我谨代表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是深圳市委组织部、深圳市人才工作局与前海管理局为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港紧密合作等国家战略使命,推进前海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港人才特区建设而打造的重要对话交流平台,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每届聚焦一个主题,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活动,今年是第六届。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建设近悦远来闻名之城”,旨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前海如何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用,在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方面先行示范,助推实现党中央为深圳描绘的202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发展目标”。

本届年会一如既往得到了深圳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省市有关部门及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府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各领域人才及企业代表应邀出席了我们今天的年会活动。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及嘉宾,他们是:

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同志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洪同志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吴江同志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人才强国战略研究院院长薄贵利,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

国家移民管理局党校副校长刘世斌,

参加今天活动的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西华大学,以及我们院校等机构代表。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一一介绍。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及嘉宾在百忙之中出席年会活动,也欢迎各位到场的媒体朋友们!今天的会议安排了一整天,上午有四个环节一是领导致辞,发布政策以及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以及论坛对话。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

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同志为本次年会致辞。大家欢迎!

9:15 张林为年会致辞

张林: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在此,我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前海发展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的理念,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聚焦全球引才用才,深圳40年的发展就是一部人才聚集的历史,前海这几年快速的发展更验证了人才聚集深刻的道理。

今年以来,在市委和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在全球人才的聚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聚集了包括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去年,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4.2%,科技型企业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1.44万家,战略型占GDP比重达40%。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因此,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现双驱的关键就在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生态,释放和迸发人才的活力。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国际人才管理改革,系统整理了一批人才出入境便利、创新创业等使用清单,下一步会进一步改革,为深圳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绘制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次人才的主题是先行先试人才制度,体现了深圳在国际人才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勇敢的担当,希望今天与会的专家能够畅所欲言,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吸收有益的成果,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构筑全球人才的高地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今天的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在深圳生活愉快!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林同志的致辞。接下来我们进行《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发布。大家知道,为构建多层次人才政策支撑体系,突出全要素人才服务理念,营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经前期深入调研,前海管理局研究制定了《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并经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会议审议通过,这是前海目前制定的最为全面、最有力度、最成系统的人才政策措施。现在,请允许我代表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首次公开发布这部政策措施。

9:20 《关于以全要素人才服务加快前海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

这个视频浓缩了这次前海人才政策的主要内容。这部政策措施的出台,将针对人才评价、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以及人才出入境、执业从业、创新创业、合作交流等各项需求提供有效政策覆盖,为前海打造全要素人才服务体系、加快促进人才集聚前海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现在我们进行第三项议程,就是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仪式。大家知道,《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前海建设现代国际人才服务业发展。前海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人才服务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要求,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复同意,“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纳入“中国深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范围,作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支撑园区。

建设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建设国家级的“中国深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有关批复精神、加快前海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引进国际高端猎头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国际通行人才遴选机制,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将通过“线上平台+线下空间”融合发展模式,利用前海深港合作区与自贸片区叠加政策优势,通过引进港澳及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以人力资源服务推动国际人才集聚,为前海乃至大湾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9:30 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仪式

现在,让我们有请:

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福金同志移步台上,为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

请两位领导揭牌,我们一起倒计时,5、4、3、2、1。揭牌!

揭牌仪式到此结束。感谢两位领导。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深圳市建市4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明年我们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前海建立1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本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聚焦“先行先试人才制度创新·建设近悦远来闻名之城”这样一个前沿性、前瞻性、开拓性的主题,进行深入学术研讨,对接下来前海进一步发挥国家改革开放重大作用,助力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范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国际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改革创新意义。

9:35 专家学者论坛环节

接下来,我们马上进入精彩的论坛环节,期待能聆听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刻洞见与宝贵建议。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现场亲爱的朋友们,非常欢迎大家莅临到“先行先试人才制度创新·建设近悦远来闻名之城”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的活动现场,我来自深圳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彩云。

我们知道深圳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他只用40年的时间让曾经的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大都市,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2025年深圳要建成为现象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35年深圳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标杆城市。深圳要完成这些历史使命,任务艰巨。不断引入创新型人才,这是我们深圳实现创新的根本条件,也是深圳实现跨域式增长的重要标杆之称。接下来我们进入到本届年会的讨论环节。

我们知道17年前,国务院2002年到2005年全国人才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技术移民”,17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当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技术引领等方面先行先试,今天我们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这里聚焦深圳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共同宣传技术改革试点的意义和宣传。

首先,我们就“技术移民”这个概念来深入探讨。大家如何理解我们“技术移民”的概念呢?请吴江老师先来分享。

9:40 吴江分享“技术移民”

吴江:各个国家对于移民有不同的看法。全球的移民大约有10个亿,劳动年龄人口占72%,国内的移民有7个亿,国外不到3个亿,要说移民,既有国外的也有国际的。比如说深圳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的“移民城市”主要从国内角度看,2000多万人,当年就是一个小渔村,全国各地移民到深圳,尤其是深圳很有活力,都是年轻人。所以也可以说从国内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过来深圳工作。我们国家从“引智办”开始,1983年邓小平同志国务院就开始引才引智,开始引进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服务。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现在有多少呢?大约现在在中国工作的应该是100万左右。

这个是最早期的引智制度。在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接见外国专家的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要改革我们的移民制度,中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制度,就是你要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移民制度,很重要就是“和轨迹接轨”,所以我们现在努力“和轨迹接轨”做工作。

中央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中国要搞一个这方面的管理条例,搞一个引进人才的文件。我们当时就搞了一个如何引进外国人才的“技术移民”的文件,制定引进外国人才的目录问题,这个目录就是一些技术移民的要求,从国家政策方面的一些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有一些怎么样能够享受国民待遇,怎么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权益,怎么发挥他们在国内的更好的作用。包括比如说人才评价、专家技术资格评价,搭建平台,总的来说,应该说这个制度在逐步完善。包括出入境的便利,我们也在试探上海、广东、北京都在搞积点积分制度来引进移民。发签证我们从工作签证到绿卡到入籍,特别是绿卡方面,现在接近2万份,每年大概1000多份,这个数字不多,但是还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

前海先行先试的前景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可以把它作为我们“技术移民”制度的先行先试区。今天在座很多专家都可以说很多好意见。我这里只谈两点:

一、我们刚才搞的这个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产业园区就是通过市场的作用,而不是过去更多的政府作用,现在要通过市场做,通过产业园区的方式。产业园区要搞起来,首先就是要把国际上最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引进来,通过他们来做我们的技术引进工作,来做我们的人才吸引工作。政府在出入境方面和发放绿卡方面提供服务。在北京发放绿卡这个评价工作都是在市场来完成的。

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格互认”,“技术资格互认”,像崔大伟教授在中国30多年,很早应该给他平职称,怎么互认的问题。希望前海跟各个国家的职业资格,教师、工程师、医师、律师等首先应该有一个互认协议,有互认协议一要按照国际惯例来评。比如说我们是终身制,评完教授以后一辈子就是了。本身不应该这样,国际上不是这样认的,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对于许可、准入、考试等做法都应该达到国际水准和国际程序。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引进来像我们洪先生他们香港的这些机构。这次国务院已经同意引进香港的机构进到海南、深圳这些地区开展评价、资格互认,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一个互认协议签署以及认不认。包括“一带一路”出去的话,都要有资格认证,有技术标准就有资格认证,有资格认证就会有国际互认,把互认的工作做起来就非常了不起。因为我们国家没有跟其他国家有签订互认协议。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江老师。吴江老师刚才从宏观层面以及人力资源角度为我们探讨和分享了他眼中“技术移民”的概念和发展。刚才我们也说到了,如今的世界竞争更多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接下来我们也继续有请我们柳学智老师继续为我们分享一下,您怎么看待我们的“技术移民”?

9:45 柳学智分享“技术移民”

柳学智:吴江会长刚才讲到很清楚了,我们国家和国际“技术移民”的概念。

第一,从国际上看,关于“移民”这一块,大家就知道移民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英文就是迁移,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只要你迁移就算,这是比较广义的概念。但是如果用在国际上的移民来说,其实我个人理解,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你要真正算一个“移民”,至少你取得“永居”以上才称的上你是一个移民,你“永居”或者是“入籍”才是,如果你短期的工作签证,为了移民而去的,在国外的分类里面,可能还是算临时工作。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签证体系的分类里面,分了移民类签证和非移民类签证。移民类签证都是指“永居”以上,为“永居”而做的。从国际上理解,“移民”的概念就是“永居”以上。这是第一个。

第二,关于“技术移民”,国际上没有严格的定义,但是各国都在用这个词,而且各国赋予“技术移民”的时候含义不太一样。有的叫经济移民,有的是专注于专业技术这一块。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他们历史上都是由移民组成的,所以他们的移民没有分是不是技术移民,都是一个家庭过来以后,就直接算移民,随着这些年以后,逐渐有一批人着重以自己的技术移到一个国家以后,开始把“技术移民”的概念把它列出来了。我们看国外的发展的时候,它在统计上有一个类似“技术移民”范畴的统计。如果我们把“技术移民”作为一个范畴来计算的话,这些国家“技术移民”占他整个移民的比重,这些国家每年都在上升。由此也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于“技术移民”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争夺这种高技术的人才。不再像以前接受难民的移民,不再是这样的。而是把重点转向具有高技术的人才,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分类,政策上做相应的调整,包括体系的安排都做了一个调整。这是国际上关于“技术移民”的趋势。

第三,国际上引进“技术移民”的时候有一套相应的制度安排,这也是值得我们中国学习的。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现在引进外国人才,我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人才计划。我们现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从中央的各部委到下面的省市县都有它的人才计划。我们基本上用人才计划的方式把我们需要的人引进来。而这个人才计划现在发展下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引人的时候可能在座大家都知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评价这个人?所以很多地方在引人才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们做研究的,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做出一些评价标准出来,通过评价标准引进我需要的人。这个事情很难做的,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思路放开向国外看,国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是说他去做评价,我们研究国外“技术移民”的时候有一个层次很清楚,按照时间维度有一个很清晰的制度框架的设置。这个制度框架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短期的工作签证阶段。大部分我们都有一个通过工作签证把需要的人先把它弄进来,弄进来以后把它发签证。短期不是一年两年,有的发十年,只要你没有获得“永居”都是短期工作签证。通过工作签证以后,把这些人弄进来以后,你肯定要工作,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你是不是能够取得成绩,是不是能够在这个国家得到发展,这是很大的一个指标。如果你能够发展,能够为这个国家和组织做贡献的话,你是适应的。

第二个阶段:“永居”阶段。“永居”是我们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永居”很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绿卡”,我们华人留学美国绿卡就是一个标志。就是看你在这个过程里面做,有没有做出成绩来,有没有适应发展,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又能够适应这个所在国,你自然可以生存下来,你工资水平很高,也能上来。聘用你的单位也愿意聘用你,进一步往下就可以留下来了。

第三个阶段:入籍阶段。成为该国的公民。短期的工作签证,“永居”和入籍阶段。

他们的引进不像先评价决定引不引,而是先进来,先进来工作以后看看能不能取得成绩,第二阶段看能不能给你发放“永居”的许可。这里面还有一类群体很重要,就是留学生,留学生这一块现在国际上关于“技术移民”竞争很重要的群体就是留学生,我们知道现在发达国家都想尽办法都吸引留学生留学,吸引留学生留学很重要的就是吸引他们留下来。留学签证基本上跟工作签证是同一层次的。所以留学生毕业以后,一般正常情况下会让你申请工作签证。

在美国,留学生毕业以后一般情况下会给你12个月的OPT类似于实习的时间,这个实习时间让留学生去找工作。理工科的学生可以把这个时间延长到29个月,就是可以延长到2年多的时间让你找工作,人才作为国际人才来说作为潜在的人才群体,先把你吸引进来,你进入临时工作签证按照那个体系再“永居”再“入籍”。

现在留学生留学阶段特别优秀的话,就可以直接给你发“永居”,这个是我们制度生活中看到的,实际生活的案例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在美国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所以美国吸引人才的时候层次感很清楚。

我们国家在“技术移民”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比较多,如果从一个国际人才竞争的角度来说,将来我们要从国际上来说,能够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制度体系的话,我们国家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借鉴更多国外的经验。谢谢大家!

9:50 刘世斌分享

主持人:谢谢柳学智老师的分享。接下来要请教刘世斌老师,刘世斌老师是长期从事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工作,在这个角度如何看我们“技术移民”的工作?

刘世斌:虽然我党校的副校长,但是我不是老师不是教授,我长期在公安部工作,2016年去出入境管理局工作,然后移民局是由公安部管理的国家局,去年成立的,所以国家移民局成立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去年很多国家新机构组建,中间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组建在国际上也是引起了很大的“瞩目”,为什么会“瞩目”呢?因为国家移民的概念没有的,如果有的话都只是内部的移民。特别是我们建三峡大坝以后,有很多水库移民,所以很多人的概念一直以为我们这个移民局还是跟水库移民有关系,很容易混淆。

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呢?今天我们谈这个人才制度,我们国家移民管理局不是研究人才制度的,但是我们为我们国家如何更好更快引进我们高端人才来提供服务的。所以跟我们人才紧密联系的。大家对国家移民管理局情况不是很了解,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当时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有三个考虑:

第一个考虑:职业化建设的延续。为什么叫职业化建设的延续呢?实际上我们过去没有移民管理的概念,但是在移民的工作上,我们公安部有两个局来做,一个是公安部的边防管理局,一个是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局。1998年以前所有的海陆空口岸边防检查都是由我们现役武警系列他们来做的,现役要转业、退伍不是很职业化的队伍,我们的口岸面临很多的问题。有提供服务的问题以及安全管控的问题,需要一支职业化的队伍来做。这样1998年的时候,当时国家就实行了职业化的改革试点。当时把我们出入境量占80%、90%的9个总队改成9个边检总站,从现役转为人民警察的边检站,有我们深圳的总站,这是我们1998年的改革成果。当时我们改革1.3万人,深圳总站就占三分之一3800多人。经过20年,从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职业改革,我们觉得这一条路是走对了。去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乘这个东风把现役管的陆海空的口岸改成了职业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公民出入境的量越来越大。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工作的特别多,更需要我们加强统筹。建立一个更好的为外国人服务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建立更高级别机构层次是非常可行的。

第二个考虑:现在国际上反恐形势很严峻。特别是当时的新疆,有到国外去参加圣战,他们后面要回到国内来,我们要加强一体化的管理,建设一直管理队伍才可以保障口岸安全。除了要为中国公民出入境服务以及外国公民出入境服务,也要把国家安全更好管控好。三第四个考虑:跟国际接轨。我们越来越融入国际大家庭,我们的设置要跟国际接轨,国际上管移民工作都是叫移民局、移民总局、移民部。所以“移民管理”的概念是跟国际接轨的。2016年我们国家也加入了国际移民组织,总部在瑞士,它虽然不是联合国的一个机构,但是它是联合国的联系单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我们在2016年加入了国际移民组织,成为他的成员国。过去在中国叫联络处,2017年升格到代表处,我们要跟国际接轨,所以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

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以后,我们现在为外国人做的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做的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简化高技术人才到中国来的审批程序,来了以后我们要提供更好的服务。今年以来,特别是在国家深改办同意以后,经过同样永久居住证加上外国人永久居住“身份证”,卡的样式和我们二代证相吻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外国人拿到我们永久居住证以后享受跟中国公民同等的待遇。这是我们当时的考虑,而且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感。

今年以来,我们在为外国人服务方面,我们国家移民管理局设立了一个移民服务中心,是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这个单位现在在组建,下一步要怎么更好建立我们对外服务的外文网站,要提供外国人了解中国各个方面的情况,它就有一个平台可以了解。

现在全国各地地方的出入境建立了很多外国人服务中心,要把这些从国家移民管理局的角度整合一下,怎么更好地发挥我们外国人服务中心的作用。包括深圳也有一个蛇口外国人服务中心,2017年我还去看过,环境各方面都很好。怎么为外国人来了以后提供更好的融入服务。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以后就是从国家层面怎么来做外国人来了以后,既要到中国来,还要留得住,就是人才制度的引进,除了我们好的一些工作环境之外,还要有好的生活环境,跟我们更好的融入。

再一个,我们现在积极配合司法部正在推进外国人居留永久管理条例的制定,这个条例从5、6年前就开始起草,当时是国务院法制办在负责这个工作,现在法制办和司法部合并了。2017年我还和法制办组成调研组,到上海、杭州去调研永居条例,去年这个机构改革已经就交给司法部去做,现在这个工作经过多轮调研,部领导也带队调研,比较成熟了,目前的进展就是司法部要向国务院报告,要不要再进一步征求意见。2016年当时那一稿通过公安部网站征求了意见,现在重新修订以后重新再完善以后,要不要再向社会再进一步的征求意见?不管还要不要征求意见,下一步就是司法部要完成一些立法的程序。首先过会要通过,通过以后再交给国务院常务会,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以后这个条例就可以实行了。明年上半年我们能够出台这个条例,这个条例主要是对外国人申请“入籍”条件,市以上的出入境管理单位都可以受理,受理审批的期限,审批肯定是包括一般的外国人“永居”和高层次人才“永居”这个期限就会更短。还有来了以后服务和待遇的问题,从法律上更好地保障我们外国人永久居留这些工作的开展。我要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非常详尽,感谢刘副校长从国家移民管理局的角度当今我们中国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为我们带来的相关居住和服务管理机制。希望未来能够吸收更多丰富的经验,在这里汇聚更多的人才。为我们经济体制做更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也向请教薄贵利先生,我们也知道您是人才战略方面的专家,请问薄贵利先生,我们国家有哪些引进外国人才的政策和规划呢?请您分享一下如何看待我们今天前海推行和建设“技术移民”试点的历史意义。

10:00 薄贵利分享

薄贵利:我谈几个建议,我谈的建议跟主持人提的问题不一定吻合。深圳市前海是国家战略的实施战略的前沿之地。新时代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当中,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短板,这个短板就是高端人才非常稀缺,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高精尖缺”,深圳前海我们搞“技术移民”和引进人才,我们的重点

放在“高精尖缺”这方面,我们国外有的不需要国外引进,国外没有的,短期培养不出来这种急需人才需要引进。

特别是深圳,更要把重点放在高端人才,而且这个高端人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在未来发展当中,我们人才工作做得怎么样?就看我们广东省以及深圳市,看我们的前海,你能引进多少“高精尖缺”人才。特别是能不能引进一些世界一流人才?我们现在短缺的是这一块。国际上科技人才的流动意向是什么?根据自然科学有关杂志和专家研究,现在基本的意向是这样,欧洲科技人才只有8%左右,有意向到中国来工作,仅仅是有意向。美国日本的科技人才,他们认为本国最好,哪里都不想去。其他一些国家,科技人才流动的意向基本上是欧美。那就是我们要引进欧美这些科学家以及日本的科学家应该说难度非常大。

我们引进人才重点放在哪里?我认为应该放在我们华裔人才上,现在国外有很多华裔高级科学家,美国的航天航空业的华裔高级人才,现在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打压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人才引进回国让他们为国效力,我觉得这恰恰是好事情。这一块应该作为我们的重点。

深圳在引进人才当中,我建议要防止人才引进当中的所谓“GDP”,防止人才引进过程当中“对谁”?不是放到篮子里就是菜。我到一个地级市调研,这个市的组织部领导跟我们说这两年他们引进人才成就非常之大,他们引进了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拥有17位院士,我说你这个地方大学没有几家,搞17个院士什么概念,拥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过三次酒式为他引进的人才。17位院士是什么概念?就是院士每年累计到这个地方工作一个月,这个院士算这个市的院士了,如果这样算起来的话我们国家的院士得翻多少倍,深圳前海更是如此。刚才我跟张局长交流,我给他提一个建议,就是深圳市在未来发展当中迫切需要制定未来15年的人才发展战略,把这个战略搞清楚,我们需要引进什么人才?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人才引进的目标。所以这方面我建议深圳应该抓紧来做这一项工作。

我们提出这个战略,就是针对新时代深圳未来发展它的新任务、新目标。我们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人才?现在我们对人才有新的认识,就是我们人才既有支撑作用,同时又有引领作用。而在未来发展当中,无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还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都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科技人才。我去年在中央党校给省部长班讲课就讲人才战略,讲课之前我请了13位省部长开一个座谈会,我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我希望我的讲课更有针对性。在座谈当中,我们主管部门的部长明确提出,因为那次省部长班的主题就是建设科技强国,我就问主管领导,我们建设科技强国是建设什么样的科技强国,是一流科技强国还是二流科技强国。这一位主管领导讲的我们要建设的就是一流科技强国,我说一流科技强国有一流人才,我们现在有多少一流人才?我们现在一流人才非常短缺,陆院长担任中科院院长的时候,他明确讲中国科学家不要跟我讲在中国排第一、第二,我问你在国际上排在第几?如果国际上没有排到前五,你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有多大的竞争力?我们迫切需要一流人才,一流人才怎么引进?我想从深圳的角度迫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人才引进到这里他创新创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公平竞争环境。

第二个问题:迫切需要人才体制机制的解决。我们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不到位。但是有很多人才引进来以后他自己叫苦不迭。我2016年请了10位部长和院士做一本书。我接触很多院士,他说我们回国检查以后这个检查那个巡视搞了大半年,几乎半年没有办法做研究工作。我们体制机制怎么解决?我了解一个很著名的专家,在美国大家认为这个人最有可能拿到的华裔科学家,他被引进回国了,当时这一任领导给他承诺多少多少条件,过几年这个领导换了,新的领导上台以后就把这个事情淡化了,再过一届领导这个事就没有了。这就很苦恼,也就是说我们体制改革怎么到位?

我一直建议我们中国在科技管理当中实行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体制机制,那就是底线管理,什么叫底线管理?就是我们明确了人才运行的法律底线化学道德底线,你不能跌破这个底线,跌破底线要谴责。还有基本公共服务的配套。在这上面就是人才的舞台,每个人才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和表演他的才能,这样就可以把人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个问题:深圳如果能够引进高端人才,世界一流人才,我们最缺的是平台。没有平台这些人才怎么去工作?现在国内有关科学家研究,我们未来想培养出诺贝尔获得者一是北京,二是上海,三是合肥。谁没有想到合肥将来是成为诺贝尔奖获得重要基地,不光是有中科大在那里,中科大在那里设了几大平台,哈佛八剑客为什么落地到合肥?因为合肥有平台。深圳我听张局长讲我们在建平台。这个平台很重要,国际一流实验室,深圳可以搞出几个世界一流实验室,我们就能够把人才引进来。所以这些工作我希望通过制定深圳市未来人才发展战略,我们把它一步一步落到实处。

我就谈这么多建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薄贵利老师。关于当下的情况以及未来的机制、改革和改善,希望大家共同发展。人才战略也是我国目前聚焦的一份战略思想,也希望在今天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时代背景下,能够为我们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刚刚我们也一直从我们中国以及国际视角都在谈论当下我们前海在开展和建设移民,我们的“技术移民”试点的意义和影响。我们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已成为了全球化的城市和移民城市。

10:15 洪为民分享

洪为民先生,请您为我们分享香港移民的优质政策和制度,为大家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洪为民:谢谢主持人。首先我不是研究人才的政策和制定战略的官员。2014年的时候,香港有什么政策?2014年我的答案是香港是没有人才政策的,香港是反人才政策的,别进来,门槛很高,专才也好,优才你必须要达到这个条件。工作签证首先要证明这一份工作在本地找不到人,广告登了半年确实找不到。为什么2014年那么多人想要去香港呢?因为我们的软环境和那个时候的法治环境,我们的食物安全、生活、空气、税务制度,除了房子贵之外,大部分人觉得香港很适宜居住。所以他们会来,香港就会挑,香港基本上尽量不来,实在没有办法让你进来,也不是挑,就是无法拒绝的情况下,你不来会影响我企业的运作了,所以我让你进来。有改善。

我本行是做科技的,但是我是一个“二流人才”,也许是“三流”,绝对不是一流,我连博士学位都不是科技学位。但是香港这几年改了入境政策,有一些所谓的“紧缺人才”,什么叫“紧缺人才”?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智慧城市。你如果这方面的人才,你没有雇主可以自己来找工作,找工作半年、一年是可以的,这个是大改变,也是有帮助的,有一些人会因为这样就过来找。但是香港还是没有人才政策的,只是说如果你是这些人就让你来了,过去大概要半年才批复,现在简短到2个月。香港叫入境事务处,其实入境事务处是对的,移民局这个你是进来的,入境事务处是不懂什么人才。由出入境判断什么是人才很难的事情。所以入境事务处现在跟创科局合作,创科局来判断是不是人才以及资格的问题。

我不是反对引入“一流人才”,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不该做这个事情,不是不该做,而是不要不要把它作为很大的重点,让合肥和北京去做。因为人家已经有那个环境了。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在今年深圳国际人才大会上,我说我从来没有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搞出来或者是院士搞出来的,我活了50多年的时间没有见过。拿到诺贝尔获得者的人是你没有死等40年以后获奖,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应该培养多一点诺贝尔获得者的人出来,但是我并不觉得要引进太多的诺贝尔获得者人才进来,对我们中国没有太多的帮助。看中国的案例就知道。院士还好一点,院士年轻一点,院士会带一帮人,这些人是有贡献的。但是要把这些东西落地。我认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缺口是什么?大量数以百万级的人才是高职到硕士,最低可以到高职。

美国是一流的科技强国,大家应该没有争议,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并不是吸引一流人才的,而是吸引咨询、科技等这些专业,你只要本科就让你进去,硕士都不需要了。刚才薄贵利老师也说得很对,为什么人家要来?你中国有什么吸引力?我去年看了一个报告就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国家,对不起,没有中国,连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里面,就是没有中国,美国是排名第一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吸引人家来?华裔是很自然的事情,也很应该。过去美国开始针对中国贸易战、科技战的时候把它引到香港来,香港的环境跟美国环境接近一点,现在这样的情况也没有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办。深圳也有看到一些人去的,就是在那里读博士回来的。但是小学中学去美国到博士读成回来是不习惯的。

我们两方面来做:

一是改好我们的环境。去年年会是让外国人投票排第一名的国际化城市是上海,第二是北京,第三是合肥,深圳第五,广州排第十五,有一个最简单的东西,你坐地铁,如果你不懂中文能不能坐地铁?对不起,在深圳不可以,在上海可以,日本可以,东京可以,新加坡可以,香港可以,在北京都很勉强。因为我们觉得汉语拼音就是英语。从这种部分。你去餐馆点菜有没有英文招牌,能不能看得懂,现在不是纯粹拿一个IPAD或者是谷歌给你翻译一下,这个会出笑话的。环境很重要。

二是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欧美的高端人才,除了你有“孔雀计划”,给他钱给他房子给他老婆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但是我刚才说了,我们缺乏的缺口,就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我们要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发展,我们需要大量的高职到硕士的人才。而且这些认不是进大学的,大学的很少部分,我们要产业的人,从哪里吸引这些人才?既然我们要做世界一流大湾区,我们对标就是硅谷、纽约、东京湾,他们在哪里吸引人才?他们吸引的人才是来自印度和菲律宾,来自中国这些地方。所以我们如果要制定我们的“技术移民”政策,我们应该更针对印度或者是东欧,他们本地的生活环境可能比深圳来说要差一点,他可以来深圳,人才往高度走的。他没有任何责任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他觉得你环境好,但是有不少人会研究专制来的有,但是很少。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刚才刘老师也说过,你定了一个门槛你就让他进来,他能找到工作能够生存下去能创业,他就是人才。我们也不需要他已经毕业20年在行业建立了地位,这种人用你的千人和用孔雀去引进他。但是这个人毕业的是好学校,一个国际化的大湾区不能像我们这样的人口结构的。在硅谷,技术人员里面有50%是亚裔,印度排第一,中国的华裔排第二。

我们这个湾区99%是中国人,全国的外国人才才100万。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要将我们人口有10%是非华裔人才,我们中国有700万到1000万的非华裔人口,包括东欧、印度等等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有很多有很好的学校和人才。但是他们的人才在自己本国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愿意过来。只要这些人愿意来,他是不是“永居”不重要,他自然好就可以变成“永居”,能够找到工作以及有一个环境给他创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真正做到世界一流湾区,国际化和世界一流从人口结构来说也很重要。而且唯一的限制就是年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全世界的“技术移民”都有一个年龄上限,香港人有一段时间对全世界的移民政策研究得很透,所以我看过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人才引进,他们有年龄限制,45岁左右。现在45岁可能太低了,人的缄口好一点,可能50岁,你请诺贝尔获得者,大概很少60岁以下,请几个没有问题。我们未来希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我们的产业,我们应该是什么?降低门槛,年龄上限,保持我们的青春。

除此之外就是宣传。《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来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说连一个英语网站都没有,谁知道你大湾区,我的文章出来以后2个星期以后就有了。所以我觉得你有这样的政策,“技术移民”没有鼓励的,不是你来给你钱给你房子。高端移民有房子,这两个应该针对印度、新加坡。我们有很好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新加坡吸引什么样的人我们抢跟他同样的人。首先是英语,有一些东欧国家的语言,让他们知道,在遥远中国南方的一个大湾区有他们可以追寻梦想的地方。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谢谢我们薄贵利院长,刚才就我们宁波,当然也对深圳以及未来的前海来建设我们的技术移民试点提出了更多的期待。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目前是承担着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今天我们在深圳前海来建设“技术移民”试点的先行先试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各位老师,就我们未来的深圳,我们未来的前海,它的一个潜力以及未来更多的一份期待和掌握,请各位老师共同再一次分享和探讨。

洪为民:这些人才也重要的,金融人才中国也短缺,要去吸引他。创业环境,我希望跟他们说,你虽然在印度创业了,但是你来了前海,第一这里有很多的市场,这里钱比印度多多了。这些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潜力多了。他不一定来移民,但是他来赚钱,他来了感受了这个城市。刚才吴老师说的这些短板可以补上去,房子便宜一点,英文多一点以及吃饭选择多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留下来。

我自己的观察,过去看美国这种移民大国,包括澳大利亚,刚开始并没有一个很详细的人才政策,深圳也是这样,1979年深圳也没有希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是“来了就是深圳人”,今天有2000万的人才,成为了一个未来可以向世界级的大都市进军,我们要有这样的胸怀和包容,包容不是不会说广东话的人包容,这个跟广州、香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对不会说英语和不会说汉语的人包容。这才是纳天才英才而广之。谢谢大家!

柳学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技术移民”,而且是国际人才,深圳国内移民做得很好,前40年把国内的精英都聚在深圳了,这不用谈,很成功的案例。下一步从国际的移民角度来说,能不能做得跟国内一样好。咱们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不是传统的移民国家。我们跟美国和加拿大跟那些国家不一样,因为那些国家他们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缺人、缺劳动力量你只要在劳动年龄人口有一定技能的人我都是欢迎的。但是我们国家劳动力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现在大家一定要看到一个事实,我们目前随着高端教育的普及化,其实我们在培养工程师,培养中低层或者是中高层,咱们不一定到这个层次,我们做的工作也很好,我们每年有8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这是很丰富的劳动力市场这是中国很重要的特点。

我说这些特点是什么意思?我们如果在做“技术移民”和全球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中国这个世界,刚才薄院长说我们强调“高精尖缺”,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大方向是对的,在引的过程当中如何满足实际需要。照顾我们国内劳动力的就业,这是很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深圳前海,如果在“技术移民”这方面想做出一些工作,现在应该是很好的机会。中国因为在历史上不是移民国家,我们在移民制度的建设上,是比较缺的。我们这么多年,从解放初有引进外国专家的制度,这些制度大部分集中就是来了临时工作,来了以后工作就在这里。这几十年基本上是这样的状态。我们曾经分析过这些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的情况。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国工作不满一年时间就走了。这些人来了一年、半年对中国有所感受和熟悉以后就走了。对中国来说就是“过客”,如果可以吸引到对我们经济工作有贡献的人让他们留下来,就要加强制度建设,跟国际上的人才形成竞争。

前海作为我们新改变旗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做一些试点,可以在国际人才当中缺失的制度可以做一些试点,看看它怎么样,结合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可以探索出来适合我们国家的制度体系,这样能为我们国家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建设出一点力,这恰恰是非常好的地方。我个人对此寄予厚望。

主持人:谢谢柳院长。我们也希望未来通过不断的制度改革,政策的推动,可以让我们更当的来践行到我们适应国情实践到我们国际需求当中,共同为我们人才建设,也为我们深圳前海的“技术移民”试点工作能够做出更大一份推动和跨越。吴江主任,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寄语?

吴江:我同意柳院长所说的我们不是移民国家,我们也不能走移民国家的老路。也许再有20年,这个知道可能会消亡。为什么?移民速度太快。再有20年,国际移民到了10亿的时候,还要移民制度吗?所以我们现在要反着想,怎么想?现在是全球共享时代。共享时代不再是你来了以后是不是“永居”了,我们今后的移民就是你拿来就用,你的知识拿来就用,你今天可以用,明天可以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提倡说:“我们未来的时代就是柔性引进的时代”。传统的移民制度是柔性引进吗?不是,全球使用人才的时候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前海先行先试试什么?一定要立足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为,要不拘一格,不管你是哪里的人为我所用就行了,不管你长期还是短期,搭建合作平台,用你的技术和平台。丁肇中在日内瓦搞60个国家按物质的那个,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签证什么的,一做做很多年,现在还在研究。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刚才那一块牌子前海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把这个牌子做好,让市场去做。希望前海在人才方面首先通过市场来做,通过服务业,全球的服务业如果你可以吸引来,你的人才一点问题都没有。谢谢!

主持人:谢谢!搭建好平台,做好踏踏实实的服务,真正让我们的人才能够被吸引以及留得住,能够为和城市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跨越。刘校长,您也聊一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刘世斌:我对前海未来的人才制度是充满信心的,我们深圳前海是自贸试验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又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个特色是别的城市没有的,而且我们又有先发优势,四个特区深圳做得最好,有40年来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我们的创新和开放走在全国前列的前列。为什么可以吸引人才?因为这是创新的一片土地,对人才这个方面非常宽松能够把你的创造聪明才智可以发挥出来。

华为是很好的例子,华为我也去过,他那里有很多的外国人,去年为了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商定方案,我带队到华为调研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情况。当时有一个是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情况,第二是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情况,感觉到华为一套用人的措施,而且也看到他们的外国专家发自内心在华为公司工作的那种幸福感。

从我们国家移民管理局来说,我们就是想更好的为引进外国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做好服务。确实我们的移民还是有选择性的移民。我们的国家很大,劳动力不缺乏,我们缺乏的就是我们需要的高端人才。特别是现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高科技人才方面需求比过去要多了。

现在有一个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做的工作,就是对华侨的护照,因为他已经“入籍”了,但是他也是中国人。还有港澳人员出入境的证件,现在移民局牵头,15个部委一起合作,实现他们的证件跟我们二代证吻合,但是涉及到交通、卫生、银行等等各个方面,这个工作年底可以实现便利化,能够跟我们二代身份证一样,可以在银行、高铁、飞机都可以,办理个人的事物能够跟我们二代身份证一样便利。这么做的目的也就是希望更多更好的国内外人才,包括港澳同胞,也要到内地工作,让他们拿到我们出入境的护照更便利,通过便利措施让国外我们想要的人才更愿意到中国来工作,特别是到前海来工作。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校长。刚刚也通过对未来的一份展望。当然更踏实的来推动着我们这一份对国际人才引进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可以说为我们的前海来进行先行示范,建设我们的“技术移民”的试点工作做出了非常多的展望。

接下来继续有请薄贵利先生。

薄贵利:我感觉主持人提这个问题非常好,未来展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展望。我想深圳市作为未来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我希望在人才引进这方面,视野更宽一点。我们的考虑范围也应该更宽一点。因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建设,我们是五位一体,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富有指标衡量,强也有指标衡量,现在强不光是硬指标强,还要软指标强。政治文明、文化、社会、环境某一种意义上都是软环境政策。人才能不能引得进?留得住?能不能发挥作用?软环境作用更大。未来现代化建设当中,深圳要做示范,不光是富强可以做出表率,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也可以做出一个示范。

昨天我从大理来到深圳,有一个强烈对比,大理的天空是蓝的,到这里天空有一点点灰蒙蒙的,我在想我们深圳空气质量还有这么大的差距。现在有一些人才在这里工作不到一个月,他对环境不适应,他就走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8月份我女儿想到这里单位,在这里找到一个很好的单位,月薪将近2万,但是她干了不到一个月,她宁愿不要这个高工资,她到大理去工作了。为什么?这里挣钱多但是房价高,在这里没有办法买房子,她也是海归,这引发我一个思考,我们吸引人才,除了吸引科技的人才之外,对于其他人才也要高度重视。我这两年在人才问题上做了一些调研,我和中组部人才部门做了深度沟通,我们对科技人才高度重视,对于社会人才、人文科学人才重视不够,对海归人才高度重视,对本土人才重视不够,对高端人才高度重视,对中低端人才重视不够。对管理人才比较重视,但是重视更多是为滚领域的,企业人才我们很重视,对于公共管理人才重视不够。

比如说公务员拿多少工资?拿这个工资能够买多少房子。我们一定要看到发达国家在近现代发展起来比较快,是两轮驱动,科技驱动和科学管理,这个科学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科学管理,也包括国家层面和政府层面的科学管理。为什么我们要提出治理现代化,我想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他几个现代化走不太远,所以深圳未来发展当中视野更宽,在五位一体建设做出表率,在五位一体引进更多人才到深圳,施展才华,展现他们的能力。

主持人:非常感谢薄院长带来的充分激情的寄语,让我们对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划以及未来得发展前景都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专家的激情碰撞,让我们对我们未来的一份发展,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特别感谢我们各位专家给予我们这一份前瞻性、先进的指导意见和思考。让我们前行的路上更加充满勇气和期待。有了更多创新的思考和启迪。再一次把掌声送给我们的专家、老师。稍后的时候先请各位专家老师来一个合影留念。

请各位老师台下落座。在稍候的环节当中我们也为大家深入解读如何推动开展我们的试点工作。同时,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哪一类的人才?他们有怎样的一份需求和期待。未来如何推动我们更多的政策改革的落地。我们“技术移民”未来的发展前景又落地何方呢?15分钟后让我们再一次聚焦我们的主舞台,共同开启第二阶段的“技术移民”,我们深圳前海来开展建设“技术移民”试点第二节的论坛。稍候再会。谢谢各位!

11:40 沙发论坛(第二场)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来宾嘉宾朋友们,欢迎再次回到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沙发论坛的活动现场。我是主持人彩云。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二场沙发论坛的嘉宾,他们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中央统战部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赵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移民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哲,领英中国政府与企业业务总经理林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太计划高级顾问Tim Summers,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兼中国跨国咨询有限公司主任David Zweig。

欢迎各位。我们持续聚焦深圳前海“技术移民”的问题,各发达国家都在为海外人才纷纷研发和制定海外高层人才的政策和制度,我们国家也正在推进和开展这一系列的工作。但是凤凰是否愿意来,我们从外国人才以及外籍华人的角度共同聚焦和思考这样的问题。看看我们这些人才有哪些需求和期待?同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的。

第一个问题请教我们的张所长,我们引进侨智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做法?

张春旺:刚刚我们上一场的老师讲得不错,前面的老师都讲得那么好,我们还能讲什么,各个方面已经讲得很全了,真的是听了以后很受启发。我们这个工作主要是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更多地发挥我们华侨华人的优势,首先一个是资金的优势,当然也包括我们华侨华人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包括带来的技术等等。深圳这么多年的发展,包括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现在有一个很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如果是在其他国家,我们以经济建设为衷心的时候,更多吸收外资来中国投资,那个时候肯定要形成一股投资移民热的作用,就是人才的作用在突出性、重要性这些方面决定显现,我们国家相继推出了很多吸引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不管是国家层面,很多地方层面都有。我们有很多具体的行动,比如说“千人计划”。我们海外的华侨华人,海外的专业人才大概有400万,这些年我们始终在吸引海外的华侨华人作为一个重点,包括我们各级侨务部门以及侨联以及各组织部门都在做这个工作,而且成效还不错。我们有很多的海外归国人员,我们历史上和建国之后的钱学森这一批回国人员奠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现在吸收回来的,比如说在“千人计划”里面回来的,大概有90%以上是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回来的高层次人才。我们的两院院士里面有80%是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都有出国留学或者是讲学等等这方面的经历。我们突出性的人物也有很多,比如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的黄达年先生是核潜艇方面发挥很重要作用的人物。相关例子很多,举不胜举。我们吸引的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点或者是基础是什么?如果是华侨的话,他当然还是中国人,华人是外籍,但是毕竟他回来,他原来还是中国人。

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他们的家国情怀,更多我们是要讲弘扬报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会强调这个。特别是华人回来,至少他们在刚才很多老师讲的,有外籍人过来,文化、宗教上以及个人生活习惯上有许多不适应。华人回来在这方面的障碍要少一些。总体来讲,我们现在各级侨务部门以及各级党政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这方面,应该说有一定的成就。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

原来我们是移民进输出国,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人,无论你是最底层的这些人也好还是高层次人才也好,就是净输出。现在我们可能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和程度了,GDP也世界第二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科技发展领域,我们急需大量的人才。仅仅说我们吸引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回来还不完全够。我们的视野要放得更广。这些年我们不断有专家学者以及很多地方政府不断推进国际技术移民相关的工作。特别是我们前海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我觉得非常好。

这些外国人,他们的高科技人才怎么能够适应到中国来,通过华侨华人出去得到的便利,我们做一个比较,对我们是不是有一个启示,特别是刘老师也讲了外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做法,有这么几个点,一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相关的移民也好,特别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法律法规应该说建立得比较完善也比较早。比如说美国,美国在60年代就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相关移民或者是高级移民法。而且它会更加它的现实需要,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政策,比如说布什总统时期以及奥巴马总统时期,都会有调整,根据时代的发展浪潮都有调整。到特朗普,大家都知道他在移民政策做了很大的调整。意识到人才真铎大量的特别是中国华侨华人回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威胁。现在出台了很多限制我们留学以及回国的措施,这方面有很多。但是总体上法律以及相关的规定,就是便利于我们去到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绿卡制度,特别是对高层次的这些高薪人才以及技术移民发放绿卡。特别是刚才柳院长也讲到分几步走,我也是得到很多的启示。

2012年美国的职业移民或者是“技术移民”占总移民的14%左右。其中我们华侨去拿到“技术移民”的是24%,我们整个国家净离输出国,对华侨华人高层次的吸引力,这个平均比例大概是非常高的。

它有比较完善和富有特别大的吸引力。现在留学首选是美国,有完善的奖学金态度以及便利条件等等。我们应该是美国留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2008年的时候,我们中国到海外的留学生,留在海外和回来的。回来大概是三分之一,那个时候就是留在国外的大概是三分之二。现在基本上是三分之二,回来的是三分之一。但是国外的留学生政策,它的环境以及他的导师制度,为吸引外国的这些留学生留在这些国家工作,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刚才有老师讲到,他的留学生有很多为你延长29个月或者是24个月预留期让你找工作。

技术和各类移民在当地生活工作的条件,特别是“技术移民”,美国在科学研究各种工作设立方面制度很完善。可以给予各种各样的支持以及科研条件的保障等等。有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有时候回国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我们在科研管理以及我们研究条件、资金保证等等跟国外有差距。总体来讲,我觉得从我们吸引海外人才回归,大概我们对照他们,为什么在国外觉得还不错。现在回来说给我们反映的有这几方面。有一个就是看看我们国家如何在这几各方面,特别是前海,能不能做更有利的探索。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留学生可能前海做不到,但是留学生一方面我们国家有没有可能瞄准我们国家的需求,培养我们国家需要的科技人才,让外国留学生留在我们国家,不要出现对留学生政策负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尽量要避免。

还有就是我们绿卡制度,绿卡制度看看怎么更好地调整。因为现在我们确实有一个如何转变观念。就是我们国家真的要有一个扭转,从移民净输出国要有适宜的有限度的引进国际移民。这方面我们是不是要转变这方面的观念?还有就是我们相关的制度建设。特别是保证技术移民如何发挥他们作用,能够让他们的矛盾性更小一些。在这方面我们搞华侨华人研究也是在关注国际移民很多的事情。

我有以上的思考,向大家请教。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非常感谢张所长带来的引进侨智工作现状。一份来自于华侨华人以及回国来华的心声。接下来要请教赵主任,在今天我们这个主题上,您对于我们的“技术移民”的主题,您有怎样的思考和南所?

赵健:谢谢主持人。没有来之前说是开闭门会,我很高兴。但是来了以后要上台我诚惶诚恐。我不是这个专家,像张振江教授他们是专家,但是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些观点,因为这个阶段主持人跟我们沟通的时候说这个阶段主要是讲我们引进国际人才。我想到有几方面跟我们大家分享我们的想法。一是人的跨国流动是自古就有的,所谓跨国流动,当然是我们的国家有了以后,才有跨国流动,特别是我们如果说从“国际移民”概念来说跨国流动涉及到几各方面。其中从国际移民的组织来说一要跨越国家边界。我们在香港、澳门、台湾住的不叫华侨华人。还有要有一个居住的时间,3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是短期移民,12个决定以上是时间的限制。还有就是以移居为目的的这叫跨国移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移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2015年全世界跨国移民2.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33%,33个人口当中就有一个人是跨国移民,跨国移民是一种趋势。我们吸引世界移民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对自己的侨民有特殊的政策,一开始我们调查研究是70多个,后来迟迟不结题,最后是100多个国家,特别是像印度,他有他的移民法以及海外印度人政策以及海外印度人节,每年他的总理都要出席以及印度卡等等。世界各个国家都对自己的侨民怎么样,通过他们来为促进自己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服务。都在考虑制定相关的政策。

从移民政策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国家加快自己的技术人员,像美国,美国每年的绿卡发给世界各国区的绿卡是110万,但是现在特朗普上台以后,改变了他的移民政策,最早他主要是人道主义,你的父母和子女是地域优先的。现在是技术人员优先。在他改变之前,他的技术人员在110万里面的比例是10%,但是现在是57%。通过移民政策来改变他的科技移民的政策。

加拿大的情况,原来留学生是你找到了工作才可以留下来,因为前两天我遇到一个加拿大过来的学者,就是给了他三年的签证,三年内可以在我加拿大找工作我给你这个时间端,实际上这个就是负面清单,哪些人是不需要的,其他人你都可以来申请,然后你在我清单里面都可以来选择。各个国家实际上都在加快自己的吸引技术人员的政策。

其实我们中国我们说是国外的人才也好,境外的人才也好,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早第一批留学生开始就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49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我们就回来了2500名的专家,这些学者构成了我们整个科研结构的主体。90%以上的中科院的人才都是国外回来的,钱学森他们是具体参与我们的工作,而且制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的规划。包括社科院、工程院等等很多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有目共睹有很多人回来。我们深圳的留学生园设立以来有产值过亿,都是先进的科技的,这些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海外的科技人才也为中国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我们有资源,有基础,也有历史,我们海外的华侨华人,现在说的是400多万的先进人才,包括在美国的科学院、工程院、文理院等等有大批的华裔学者,我们吸引海外的人才里面有大批是华裔科学家。我们有资源、基础、有历史。这些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海有大优势,我们是“特区中的特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现在是前所未有离我们伟大民族目标是近的,而且我们前所未有渴求人才。在前海的发展当中我们可以视野更加开阔,吸引更多的国外的人才过来。因为这两天为了赶考,看了一些资料。最近各个地方都在出台相关的政策,北京中关村和上海都有相关的政策,我们前海可以吸收他们相关的东西来发挥我们的优势。

上一波有很多专家学者讲要“高精尖缺”和紧缺人员和技术人员,我们吸引人才是否可以分层次?分不同的,上海就分了,重点项目的重点紧缺人才,一般紧缺人才,高薪人才、特殊人才等等他们有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对不同分类的人才给予不同的政策。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我们能不能学加拿大,我们负面清单?哪些人我是不需要的,其他的你都到我框里面来,来了以后我来选,市场化,因为我对人才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的印象当中我们主要是以国家为主导来引导。包括我们体制内,社科院有多少,国营企业有多少?能不能把它放到市场来,比如说我前海这个地区,我有哪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科技人员,根据它企业的发展需要,他去挑选。这样能不能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仅是我们吸引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中过程的人才的吸引是可以的。

美国的人才政策改变以后,有一些留学人员就学期间如果非常优秀,可以由他的学校推荐给他“永居”资格,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就是抢人才,在他还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知名人才之前就把它笼络过来了。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一些人才。这些是初初想到的东西,班门弄斧。向大家请教。

主持人:谢谢赵院长的丰富经验。谢谢!

我们今天也有相关的法律问题要请教金主任,您是国际法教授,我们在“技术移民”层面上要注意的法律问题以及您过往的东南亚国家他们经验和制度上所积累的经验和思考。有请。

金哲:我是移民法法学专家谈不上,在座有很多法学专家。我作为国际法的研究学者,讲讲我的观点。怎么界定国际移民是很难统一的,因为有一个原因是引进移民也好,移民的许可也好,这是在国家层面国家主权的。所以一个国家到底需要哪些所谓的外籍人引进来,这个是有这样的规定,不违反《国际法》,比如说难民,通过难民的公约等等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义务,这是国际层面的。国际移民联合国有一个界定,他也推荐把这个当做普遍政策的定义。他所讲的是改变一个人的长住居所国家三个月以上就是国际移民。也分短期移民和长期移民,短期就是三个月到十二个月,12个月以上就是长期的。

刚才我讲到移民里面也有一个没有说改变国籍国,改变了长住国家的居所,这样讲的话已经包括了前面讲的华人华侨的移民,也算是一个移民了。所以这个层面上来说,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非传统移民国家的一些做法。美国或者是传统的国家,他们已经有这样一个移民传统,法制很健全,而且一直在改变,包括现在的美国,特朗普总统以国家安全以及保护本国人的就业权益,可能有一些移民往外推的,是非常常规移民或者是非法移民。当然也推中国人在美国的非常规移民往外推,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识别美国的非常规移民是中国出去的这些移民呢?因为他可能是已经把他所谓的能够证明他的国际身份证件全部有意或者是无意丢失了。讲的是中国话或者是中国人,美国是否可以把他们遣送到中国来呢?这需要中国政府配合的。

非常规移民不是为了不爱国,他主要的利益驱动还是经济利益。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跟我们国家相似的是日本和韩国,首先是从文化的同质上来讲,这三个国家不是移民理想目的地,移民理想目的地一般都是美国、欧洲或者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是我们三五个国家的共同点,有一点是语言障碍或者是文化的障碍,我们是儒教传统,我们表面上比较谦虚,内心不一定是比较谦虚,这是文化可以借鉴的地方。

另外,包括中国是没有移民的传统,我们对移民比较陌生或者是对方不是把我们当做移民目的地的好去处,所以三个国家现在的状态可能会不一样。因为尤其是像日本和韩国面临着一个问题。日本的人口已经负增长了,韩国2016年可供劳动力的人口已经下降。中国人人口基数大还是有一个缓解的地方,但是我们一直推行人口计划生育的话,可能我们的一些语言要消失了,比如说“表哥、表妹、堂哥、堂妹以及叔叔、阿姨”要消失了。

讲法治就讲两点,对于“永居”的问题,日本放开是在2012年对高端人才要放开,后来“永居”权的高端人才一类和二类,对他们的积分制,从学历、工作经历以及年收入来细分化。一分超过70分就可以达到日本政府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引进的对象。

第二类的高端人才是在日本居住了三年,这个人品行品德良好就归第二类。第二类先给予他五年的居留权,有其他的待遇,配偶可以就业,甚至包括他的父母也可以陪同。但是这方面有一些限制,父母的陪同需要高端人才的孩子在70周岁以下或者是配偶已经怀孕了,会有优惠的待遇。优惠的措施更加大一些。怎么加大呢?他在这边有一个三年以上高端人才的认定以后以及品德良好的话,那么他赋予一个无限期的居留权,无限期的居留权跟“永居”权是不同的概念,无限期的话,就是连续6个月,没有在日本工作的话,这个无限期就到期了。第二个就是工作的身份认证的绿卡认证,绿卡原来跟其他国家都是差不多,就是在日本居留5年以后可能就获得绿卡了,针对高端人才来讲。但是现在日本又改了,自称是全世界最快获得绿卡的办法。1985年减掉两年以后,现在三年就可以获得绿卡的资格。或者你的积分达到80分以上,居留1年就可以获得。

韩国方面,高端人才签证在2008年就有这样的签证制度,他的签证是就业签证。国外有200所大学的毕业生或者是国外500强企业工作就可以拿就业签证到韩国来寻求就业。所以他没有必要再把这个签证就业来做的。当然他有一个限制是什么限制呢?就是这个人在国外没有刑事犯罪,没有污点的一个人,这是一个亮点之一。从韩国在国外的一些跨国企业,他们可以派送比如说越南的技术专家,也可以派到韩国来工作,也较住宅签证。

我们有很多引进人才的签证的问题,我们应该是怎么来做呢?就是一些深圳的政府官员讲过我们要在前海引进高端的猎头公司,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是这个举措可以让这个猎头公司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利益趋势把深圳高端人才介绍到海外去,所以政府的举措方面,我们的政府在海外可以设立这样的信息。这方面韩国有这样的机构叫韩国投资贸易公社,在海外一方面支援海外的企业方面之外另外一方面收集高端人才信息,投入到韩国的法务部以及其他的劳动部。

这两个部要引进介绍、推荐,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服务型的保障措施。

主持人:谢谢金主任非常详细给我们分享和解读来自日韩等国的经验。在全球人才汇聚之都的建设当中,我们深刻理解到了“技术移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这一点,我们请教Tim Summers先生,因为您来自英国,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一定有着成功的经验给大家分享。

Tim Summers:谢谢主持人。我尽量讲中文希望大家可以听得懂,英国的情况跟美国和硅谷的情况有很多不一样。英国不是传统的移民国家,这跟中国是一样的。最近十多二十年,英国的移民人数都增加了挺多的。这个也变成政治问题,英国的政治对国家移民有什么影响。其实我们看数字,数字很难知道这个移民的定义,数字也不准确的。这个定义怎么样?是不是出生在英国以外的人这个人就是英国移民或者是没有国籍的人在英国就是英国移民。有不同的定义。英国允许双国籍,有一些人是持有英国国籍同时持有其他国家的国籍。英国移民的定义还是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大家移民到英国是有历史背景的,英国19世纪殖民地,给我们影响很大。英国移民的人有三种,一种是英国以前的殖民地,印度在英国的人口也挺多的,也包括其他的非洲殖民地等等;第二种是欧洲,46年前英国加入欧盟,所以加入欧盟以后有欧盟人口自由流动,欧盟里面的人都可以自由流入欧盟的国家。我们很多移民都是来自欧盟不同的国家。其实英国的移民最多是来自波兰,波兰的移民来英国是比其他国家多很多的。20年波兰移民是没有的,因为20年前波兰没有加入欧盟。英国移民包括美国、中国的移民,中国排第11位左右,中国人口移民英国增加了很多,特别是中国来英国的留学生,英国政府去年发了10万以上的留学签证给中国人,大部分是大学生,现在有很多中国的中学生去英国学习。这是我们移民人口的结构大概是这样的。

英国的移民挑战不是政府吸引人,政府面临的挑战就是移民产生比较快,就产生当地的政治问题和资源问题,这也是我们英国脱欧公投很大的因素。很多本地人都会觉得移民太多,我们离开欧盟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没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因为有很多移民不是来自欧盟,不会因为英国脱欧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英国现在的情况。

主持人:非常感谢Tim Summers的精彩分享。旁边的David Zweig是从事技术工作的。您觉得哪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David Zweig:我参加很多这样的会议,但是我最了解的国家是中国。我从18岁在加拿大读本科的时候就研究中国问题,我今年69岁,51年的时间研究中国问题。我是研究中国的海归,虽然今天很多人都提到最容易吸引的人,可能最容易吸引的人是在国外毕业的,还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特别是现在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不太好的措施,所以很多每次国外有问题,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就想回来。所以也有这个情况。但是我想,因为今天主要是要谈“技术移民”,我只能考虑到我对回国的留学生或者是不回国的留学生,他们从这个观点来看“技术移民”。

基本上所有的想法前面的11位嘉宾都讲到了,我没有办法说很聪明的话,因为大家已经探讨了,特别是吴江,我特别喜欢他的话。但是我想一方面要考虑要吸引什么样的人?是科学家?是技术工人?还是外国人像华为也好或者是企业家,积极来创造,你们需要,它是一个外国人,前海是不是?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些人的需求,这些人的要求不一样。我们可以看海归的情况,你是创业的,你最关心的就是市场平不平等。我是外国人到中国不是为了出口,而是为了在国内他的产品。

因为中国市场那么大。所以你们要吸引一个外国人来到前海开一个自己的公司,你应该帮助他了解国内的市场,要让他赚钱。以前台湾人也是这样,外国人他们来中国,他们有一个新的科技,所以在这方面你们要帮助外国人到前海,用前海来帮助他们。政府也必须帮助他找一些市场,这也是海归的经验,最近几年也是他们的经验。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现在中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早就提出来这些很重要,他进入了一个公司,这些公司肯定老板有很重要的。他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单位的经验很重要。这也是一个在一些研究所也有这个问题。

外国人不会说中文或者他们要找一个保姆,我也做过一次,我们也看了9个城市或者是10个城市哪些城市对外国人很好?我认为是二线城市,成都作为外国人最受欢迎的地方。最好的城市不一定是外国人市和区的地方,青岛、宁波这些城市可能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交通要方便,通讯也要方便,吃饭方便、房子方便。我不知道,我可以提出另外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你们刚刚开始,所以实际上在某一些方面我们还不知道,你们自己决定自己感觉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我可以提出来是科学家或者是在公司工作的创业者或者是其他的。所以你们也要来决定。但是要做这个研究,昨天晚上我们谈话的那个研究的对话,你们必须要做一个很好的设计的研究工作。因为我在大学已经做我很多次在国内做一些研究。所以你设计一个问卷或者是调查组,怎么调查?一方面我可以提出来,要去看。我支持你们建立一个小调查组,在各个地方,也可以在国外了解一下,在海外的人愿不愿意回来。以色列他们吸引外国人很有创意的政策。我认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可以去调研。

主持人:为他流利的中国话而点赞,感谢您!谢谢您对中国的融合而点赞。刚才我们深度的探讨很分享深圳前海正在建设“技术移民”的试点工作。其实人才引进有很多要进入到企业实践和发挥他们的价值。所以我们也看到领英作为世界级的人才机构帮助招聘外国人才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的主题也跟大家进入一个深入的分享。

林华:领英我们在全球有超过6亿的,美国超过2亿的用户,美国总的人口才3、4个亿,在英国和发达国家我们的用户很多,个人简历履历都很清楚,而且他在网站上喜欢看什么东西以及喜欢追什么热点,我们的行为数据也可以拿到。所以我们是大数据公司我们有了这些数据以后,就可以提供这些能力。我本人在领英就提供这些业务,我们深圳有华为、中兴、大疆、顺丰等等,我们为这些企业招才引智,这上面我们有一些观察和故事,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一、深圳过去40年的成就,主要是来源于哪里?它的经济高速腾飞,主要是来源于民营企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我们在金融、IT、医药卫生和高端制造这四个行业里面,一定级别的人才分布对比了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主要是分布在中字头和科研机构。上海的人才分布在大众、普华永道、德勤,深圳的是分布在华为、中兴、麦瑞、比亚迪等这些企业,深圳的民营企业活跃是一个令他们很羡慕的现象。同样的一个报告里面我们看了一下,假如说这一类人才,从深圳流到上海,然后我们再看,又有多少人从上海同时期流到深圳,有两个城市非常耀目,一个是深圳,深圳在北上广这些城市里面,深圳每失去一个人,从那些城市进来的人一定超过一个人,一定级别的获取超过他们。还有一个是成都,特别醒目。结合我来说,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下。

二、我们讲“技术移民”,从我们的数据来看,我们技术的人才,汇聚的地方往往上CFO、财务人才以及HR的人才,特别重要,HR招聘人才、组织发展人才、薪酬福利的人才。我们领英这些分得特别细,一个HR大部门里面,除了传统的组织分配薪酬、股权至于,我们还有专门的一些人才。能够通过文化把人才吸引住。因为我们跨国企业里面我们要面临不同的法律环境,不同的文化、宗族,在这种情况下,要创大跨文化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让每个人在这里不会遇到小圈圈或者是排外。比如说我们跟苹果合作的时候,苹果就特别强调多元化。所以他在我们平台上做所有雇主平台,他们的环境评价特别高。我们公司里面也特别强调这些人才。包括我们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会展业和大剧院配套的人才这些都要配套起来。

去年我们中美贸易战发生以后,我们在海外获取人才的时候,客观情况里面要求我们保持一些低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几个客户就很不低调。为什么不低调?他跟我讲我是民营经济,我在市场上跟人PK,我不怕那些。我们也有很多高端的客户,除了这些人才难以获取之外,从事活动也受制于很多。所以前海深圳民营经济发达。

国外获取人才一般是这样的。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招这样的人,一个箩卜一个坑。还有一些客户是研究趋势,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个叫战略招聘,把这些人全部引进来,这些人进来以后要从事什么项目做什么职位?

三、他们比较喜欢招来这些人以后这些人拔掉萝卜能不能留下泥,就是周围那些人要过来,很有可能是他的学生、徒弟、晚辈,这些人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就是人才。他们也跟我讲过,现在政府有很多的政策、规则,对于诺贝尔获得者、工程院士等等有特别的优待,展望未来,年轻人有一定的潜质,这个最重要。这个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问题。我跟这些企业打交道,我明显感觉到这些评价体系就是市场评价体系,认可他就会支付这个工资。这就是评价体系。

我们带客户出去做人才招聘的时候有几个明显的体会:2015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为了搞这样一个场面轰轰烈烈的,有一些人鼓动当地的华侨华人来捧人场。后来我们就知道有多少人会参与我们的面试,这个过程安排得特别满,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明显感觉到留学生和华人华侨是一个重点。你要把彻底非华人华侨的人吸引过来,有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个很少。有一些事情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节奏?这个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说到华人华侨回国和老外回国的时候,我们要挖来院士或者是教授的时候是老外面孔政府非常重视,如果我们挖了一个华人面孔不是老外面孔的,政府的力度就弱了很多。我认为这是一个短板,这个力度应该是一样,甚至华人华侨挖回来应该给他们更好的政策引他们回来。

前一些年我们出去,甚至有时候要找人来冲场面,后来就非常精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雇主品牌的宣传。最近有一个外甥在英国读博士,我很想让他到深圳来,我原来在深圳,后来又去了北京,然后我准备明年再搬回深圳来,我想跟外甥说让他回深圳,很多不言自明的事情,他不知道。深圳前海有很多好政策,好环境,没有让足够准的人知道。

这里举个例子,深圳一个著名的企业,我跟他们的高层在讨论的时候,他们是做设备的,世界领先。但是他们自己定位他们应该是下一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公司,所以我们在聊的时候,他让我们在系统上看,如果海外的华人华侨留学生谈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候是否能够谈到我们这个公司?这个公司叫华为。华为是不是很有名?很有名,但是往前瞻做的时候发现这个数据并不好,所以他们反复做很多工作。我们新闻客户端的首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很有名了。我们深圳前海有很多好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合适的平台、合适的语言,定位到合适的听众讲给他们听。这个面太听,撒胡椒面没有意思,太窄了也不行。所以要有一个合适的地方。

我们也和一些客户谈过招院士和诺贝尔获得者的计划,无一例外结果都不好。后来我们调转车头,我们发现你就照那种比较厉害,比如说诺贝尔获得者实验室,他里面研究助理、助手以及他的学生,在这个圈圈再找看看有没有华人,这种就有成功率,而且这种人回来以后,他回来以后把他服务好立马就会带动身边人。

还有一点,我们跟企业也好,去谈人才战略的时候,我们很注重的一点是雇主品牌的建设,雇主品牌的建设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建设以后,我们会让这些人才想往我这拥以及往我这里来。像洪先生讲到的香港和美国一样,他们想进我就可以挑选,而不是求着你来,这个完全不一样。

要想让大家来了以后要在微观上很现实,就像大卫所说来这个公司舒不舒服,我们做过一些调研,海外的人回来以后最关心什么?就是开放和包容,他吃不惯中餐跟你不一样,他讲话很直以及老板有小圈子他很重视。比如说有很多华人不太会中文,他会不会走丢或者会不会走下去。这些细节很重要,操作员跟我们不一样,肤色不一样,爱好不一样,能不能大家一起工作,这个很重要的。就是开放和包容。软环境特别重要,还有薪酬也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城市就是靠薪酬挖人,跟你搞采购的。我就拿高价买东西,拿低价卖东西,这就没有价值了。我们要体现价值的就是我们人才的品牌。除了钱之外,钱也很重要,我们还有哪些东西特别喜欢过来?

可以跟大家讲,我跟杭州市政府在聊的时候,杭州市政府他们有一波人专门到深圳挖人,而且一般挖人是连人家一个团队连锅端,我问他挖的感受怎么样?深圳还是比较难挖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深圳的气氛特别好,不是气侯好,当然气候也不错,气氛特别好,创业环境以及一个移民城市的自由他们很看中。也有挖成的,为什么?说来说去就是提到生活成本。深圳房价涨得太高。还有一个数据就是深圳个人贷款率比较高,导致我们消费也是有一点点往下降。所以这都是以后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是大家要关注的地方。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林华总为我们的精彩分享,也探讨出一份心声。有很多很多共性话题会引起大家的共鸣。未来建设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建设和完善。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汇聚更多专家、学者来分享和探讨,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今天的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更勇于示范前行。在技术引领等方面,先行先试这样一个建设当中,也一定会为深海前海大力引进全球科技人才,为我们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更多的一份探索和贡献力量。

今天我们也期待它能够为我们全球汇聚人才之都,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先行示范区的发展添砖加瓦再添活力,让我们共同祝福深圳前海的未来更加精彩。把掌声送给我们老师们,谢谢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建设近悦远来闻名之城”第六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上午的议程至此就已经告一段落,请大家稍事休息,可以移步到我们的冷餐区,来宾们可以自助取用。

在稍事休息后,工作人员会组织有兴趣的领导以及嘉宾朋友们参观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前海石以及前海展示厅。再次感谢大家。

——直播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财经快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cjzg.com/news/674.html

灿邦集团:我们只做大亚湾最好的房子!

本周开盘:11月末周楼市大放异彩 14盘面市年终大戏拉开帷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